封孝伦 (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文学博士)
沈威峰的画布局大气,境界深远,笔墨娴熟,色彩入画搭配得当,确实很美。读沈威峰的画,明显有一种青春靓丽、阳光透明,让人欢欣鼓舞的感觉。他的画流露出一种既经过文化洗礼,又保留着山野自然的美,俏丽而不芜杂,优雅而不奢华,不平淡,不艰涩,更不故作深沉,闪射出一种真正的中国画的魅力。
荷塘,是沈画的主要题材之一。他的荷塘多以横幅展开,宽阔的画面描绘出荷花的婀娜多姿,热闹有序。而相对短狭的纵向,由于使用了透视之法,使用了虚实对比,使得荷塘意境无限深远。浓重的墨色,画出荷叶的肥硕,鲜红的勾描,画出荷花的亮丽与纯洁。特别是,从近至远,由大而小,由实而虚,把空间向深处无限延伸。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来自荷塘之上微微吹来的风,把荷叶吹拂得微微闪动,一枝枝红艳艳的荷花则耀眼地挺立于风中,向人们诉说出污泥不染的传奇。这种荷塘境界所表达的,就不是一枝独立的荷表达出来的孤傲与清高,而是一种高亢的交响,合唱般的歌颂,一种对于清廉、反腐的强烈的呼唤。竹林,是沈威峰画作的又一主题。他画的不是数枝劲竹以明志趣,而是一片片能听到飒飒作响的竹林。这是威峰心中的竹林——节操朗朗,浩然劲挺,清气缭绕,背景深远。奇巧的是,在一片黑白灰中小作绿色和黄色的渲染,使得画面倍添生气。淡绿色、湿漉漉的雾气使得竹林多了一重对呼吸的诱惑,多了一重生命的亮色,同时也增强了这片竹林的深邃和神秘。有时画家再工写几只羽色淡黄的小鸟,渲染出竹林的喧闹。墨色越到远处越是淡至于白色,使得竹林呈现向远处无限延伸的空间感和光感,描绘出竹林中生气周流的气韵。竹林所表达的正直有节的意蕴,恰好与荷丛形成的出淤泥而不染形成鲜明的呼应与共鸣。
《粉红微带一些红吐纳幽香薄雾中正似深闺好女子自然闲雅对春风》纵180cmx横96cm2010年创作
沈威峰画荷与竹,多用较大的横幅,多是荷丛与竹林的群象展现,在这种群象展现中表达对世界美好的赞颂和对品质高洁的总体肯定。因此他的画的总基调是乐观的、向上的。他或许是在呼唤社会的风清气正,或许是对社会多数人风清气正的希望和期待。这正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某种写照。这也许正是社会对他的巨幅的荷与竹给予激赏的深沉原因。当然,首先是因为他的画本身是美的,才会引起人们对画的社会意涵的深究与体验。
鲜花与鸟的配搭,是沈威峰画的第三主题。这是沈威峰画中使用颜色较多的画类。这类画作既可以表达对爱情的肯定,对友谊的歌颂,也可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但这类花鸟画作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色彩缤纷。花与鸟都有多种多样的颜色,花是站定的鸟,鸟是会飞的花。我读他的画,深感他在颜色和光的处理上做过大量的作业,下过很深的工夫,而且达到了比较高的造诣。在这一类花鸟画作中,由于对象特点再现的需要,把沈威峰在色彩上的天赋表现得淋漓尽致。层次变化、亮丽多姿,没有一点脏与杂,犹如乐曲演奏中没得一丝噪音,清新而欢快。在沈威峰这一类型的画中,鸟似乎不是主角,花木才是主角,鸟不过为了某种点缀与衬托。鸟的出现有两重作用,一是写声,画面中并不全是静的,有鸟就有声响。一两只鸟,画出声响的清幽,群鸟则画出欢乐的喧嚣。二是画面结构的平衡。花木在一个方向太密集太重时,鸟的存在则是最好的平衡。它站在树梢之巅,达到了力的平衡。这一类画作,有很强的装饰性,能给一片单调的环境带来真正的生机。
我们赏画,常常因不同的画风和画面内容而获得不同的感受。有的使人感受到沉重,有的使人感受到宁静与幸福,有的使人感受到人生的艰涩与扭曲,感受到生活的焦灼和痛苦。而沈威峰的画却给我们带来一种光华高照的从容与乐观,传达出明晃晃的美丽,传达出内心深处的喜悦,如诗歌的朗诵,如爽朗的笑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张扬。
他的画是写意的,逸笔草草,可以表现出无限丰富的意涵;却也是写实的,竹的劲挺,荷的摇曳,鸟的飞舞,果实的水灵透亮,无不生动自然,洋溢着人生的自信与充实。甚至薄雾飘渺,让人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水气的滋润和无比深远的意境。他驾驭画面空间的能力极强,不论是八尺大画,还是丈八的巨幅,都可以挥洒自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向我们证明,中国画绝不仅仅是线条和墨色,而是笔墨点染出的一种特异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生活,绝不仅仅是墨色和线条表达的某种态度和概念,而是一种既源于自然,又异于自然的美的世界。
笔墨在他的手下用活了。仔细观察他的画,笔墨的浓淡与粗细,虚与实,控制得娴熟有度。墨色的浓淡变化,每一幅画至少有五到八个以上的层次。这种层次,从一张张平面的宣纸上开掘出一层更深一层的空间感。线条的粗细勾勒,收放自如,粗如劲健的藤蔓,细如昆虫的触须,描绘出花鸟世界生命力的顽强而执着。线条摆布,笔墨稠密处能通过笔墨的层次缝隙吹过徐徐清风,笔墨稀疏处却能挑起花朵的丰实和鸟的鸣唱。整个画面平衡、稳定、平安而又幸福。清晰的线条绘出实,灰湿的墨色染出虚,虚实的处理不仅显示出深邃的空间感,而且有一种水雾的弥漫感,气韵的流动感,朦胧的距离感,迸发出一圈圈生命的活力。
《牡丹富贵至今传万卉丛中色更艳岂是此花能富贵芳名元在万花先》纵180cmx横96cm2010年创作
对比传统的中国写意画,特别是扬州画派的写意画,我们发现,沈威峰的画已吸收了许多新的元素和技法,我们不能说这些技法全来自西方画谱,但却明显地向我们演绎着沈威峰中国花鸟画的现代个性。
首先,他的画展现出一定的空间透视意识。看那些荷丛和竹林,我们明显地感到这是生长在水池空间里的荷花,山峦雾霭中的竹林,远近大小不同,风动姿态各异。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这是按透视原理处理所致。这里的竹比起郑板桥的竹更显得生动真实。郑板桥的竹更多是一种笔墨意趣,一种笔墨意趣表达出来的对于生活的态度。而沈威峰的竹则是来源于无数写生之竹的融合与创造。他当然也注意表达某种意趣和态度,但他更注重竹的真实与竹的生态,注意空间中竹林的透视。
其次,沈威峰的中国画大量使用了色彩。也许有人说,仅仅用墨色的浓淡处理就能画出生动的物象才是画中国画的真本事。沈威峰也画了许多仅用水墨创作的画作,最有代表性的是那几幅兰草,证明他有这种实力。但他更偏爱彩色入画。观赏色彩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不然我们就不能解释生命面对鲜花的海洋何以如此激动和热爱。色彩的运用和展示能满足生命的色彩饥饿,尤其是在城市灰色中生存的人的色彩饥饿。生命如果不爱色彩,大自然就不会有那样多的色彩了。花的艳丽和鸟的斑斓都与生命的繁衍紧密相关。向读者表现色彩世界的美丽是画家的使命之一。即使是中国画画家也不能囿于墨色传统而无视这个使命。沈威峰在色彩的运用上独具特色。鲜艳、亮丽、节奏鲜明、配搭和谐,在与众多画家的作品共同展览的大厅中,仅凭色彩的个性,你一眼就能辨识出他的画,并愿意在这些画作前驻足流连。在所有色彩中,我觉得他用得最好的是红色。在响亮绽放的牡丹中,红得如此耀眼;在荷叶簇拥的荷花上,红得那样夺目;在藤蔓舒展的喇叭花上,红得那样跳跃。在相当一部分画作中,他把主调墨黑加入一点点红色,墨色就增添了深厚而浓郁的暖意。还是中国风格的中国画,还是以墨黑为主,但是,在他的画中,这种让人兴奋的、闪出光芒的色彩,随处可见。赤橙黄绿青蓝紫,加上水气弥漫的白,没有任何抽象思想的说教,却彰显出中国画的现代气派。
第三,沈威峰画面结构的布局很注意平衡。在他的画面布局中,有多种形式的平衡,上下、左右、对角,都能捕捉到这种平衡布局的追求。这些画面的平衡主要呈现为一种力的平衡。生命的运动是追求平衡的,尤其重要的是动态的平衡。在画面上,最重的内容部分是一个支撑点,而轻柔的部分则是一个着力点。比如主干或根的部分是一个支撑点,而伸出的细枝是一个着力点,画家往往用盛开的花朵或栖息的鸟来实现力的平衡,既生动又舒展。当然更多的,是用书法题款来实现整个画面结构的平衡。
题款的书法是沈威峰画中的又一个亮点。中国画书画同源,老师教画先教写字,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画家的书法都是很好的。沈威峰的书法当得起一个“好”字。其书法洒脱而不做作,厚重而显灵活,流畅舒展,枯湿相间,流露出情感的节奏和自信。更重要的是,每幅画的书法恰到好处,起到了整幅画面的对称与平衡作用。如果说一幅画是龙的话,题款书法往往起到点睛的功效。我曾经把沈威峰的画中的题款独立出来欣赏,觉得他的字结构奇特,许多笔画独创而不失传统,节奏流畅而往往又有高潮突起。放入画中,其字句线条的摆布,则又形成一个精彩的章节,相对独立,又与画面实现大布局的平衡。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纵124cmx横250cm2010年创作
也许由于画家年轻和画家心态的年轻,沈威峰的画,洋溢着一种青春灿烂,旷达乐观的情调。让人有一种如闻欢歌,如听雅乐的欢乐感。有人主张沈威峰可以画得“苍老”一点。我反倒认为,这种年轻态是他画中最为美丽的光华。青春是无敌的,高水平的年轻才是极致。中国画最容易出现的困难,就是色调过于单调,过于冷峻,甚至过于死气沉沉。都是墨色,如果没有层次,没有变化,没有挥洒自如的意韵指向,很可能画出一堆死墨迹。自古有人尝试把颜色融入中国画作,但由于其颜色平均擦涂,颜色比较单一,用得没有层次,没有变化,除了增加一点画面的温度,总也逃不了单调的感觉。在这一点上,沈威峰有明显的过人之处。继承了中国画多年来许多人的探索,他把彩色在中国画中运用得准确生动。他的画仍然以墨色为主,多数的画还只是在作为主调的墨黑色里加入色彩。不论是哪一类,其色彩的运用可谓恰到好处,不可移易。色彩的变化显示画家内心世界的多姿多彩,显示其对生活的热爱与感觉的敏锐。显示画家的心态是何等的年轻,何等的乐观,何等的富有感染力。总有人在寻找,沈威峰的画的某一部分像谁谁谁,另一部分像谁谁谁。其实,沈威峰就是沈威峰,他也许刻苦地学习过许多大师的技法,模仿过某些名家的笔墨造诣。但现在,他早已走出简单的仿效,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他以自己的画作立于大师如林的中国画坛,已毫无愧色。而且,处于勤奋学习、努力创新的壮盛之年,正是人生如画的好年华,他的画,必将有飞跃性的精进与贡献。
这是我的评价,也是我的期待。
2012年12月18日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